1. 首页 > 手游资讯

已经2025年了 已经2025年了、黄维平和田新菊现状

作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25-07-24
摘要:已经2025年了,“反游戏”竟然还能年入700亿?,“救救游戏,管管孩子”暑假到了,不妨问问大家,你或者是你的孩子一天玩几个小时游戏?如果你一天玩4个小,已经2025年了 已经2025年了、黄维平和田新菊现状

 

“救救游戏,管管孩子”

暑假到了,不妨问问大家,你或者是你的孩子一天玩多少小时游戏?如果你一天玩4个小时游戏,那么恭喜你,你已经成了某些人口中的网瘾少年,必须得治。

就在前几天,一段“网瘾少年改过自新”的视频在主播“水晶哥”的直播间里又小火了一把。

视频里一位男子站在台上,拿着话筒厉声质问一名孩子:“你一天玩多少小时游戏?”

当孩子回答“四个小时”的时候,这位男子突然心情激动,一把揪住小孩的头发,使劲摇了一下他的脑袋,并大喝一声:“气死我力!”

随后,男子拎着话筒下台,指责孩子父母“培养了壹个网络少年”。接着又回到台上,标准孩子十根手指头举过头顶,并大喊:“我再也不打游戏了!”

(一天玩四个小时游戏,你是养生还是沉迷呢?)

台下的父母看到孩子“痛改前非”,也是忍不住哭成了泪人。

其实,早在去年我就刷到过这个视频,当时是真的没绷住。

一方面是在镜头下的这些人,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过于抽象了;另一方面是我很难想象,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,这种“反游戏”机构竟然还有市场。

对我的全球观造成更大冲击的是,据部分媒体报道,这些看起来抽象又反智的机构不仅存在,还过得异常滋润,已经成了年入700亿的暴利行业。要了解,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不过420多亿。

这一对比,我不禁想起冯导在《功夫》里那句台词:我做啥子生意都不会做电影,星期天电影院壹个人都没有。

话说过来,其实这类“反游戏”机构已经屡见不鲜了,相信大家对“杨教授”、“某书院”应该还有印象。这些机构“爱”起人来没轻没重的,啥子“电刑”、“丛刃”,何者爆发更高就带何者。

不过,前几年在铁拳的制裁下,这些“传统爱人派”几许有点退环境了,于是他们开始另寻出路。

大概是在去年,他们终于找到了最新版本答案——“军事化管理”。

说是“新”,倒也没新到何处去,内核还是“丛刃”和“要命节拍”,只不过他们学会了给自己的恶行披上了一层看似合理又严谨的外衣。

划重点一:新派集中营

怎样凸显“军事化”?那肯定要在服化道方面下功夫了,而迷彩服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。

有了这层看似专业又威严的外衣,他们的行为也更加肆无忌惮了。光是从第一步“抓学员”开始,这些人的行为就让人感觉极为不适,甚至有点拳头梆硬。

在那些“爱人TV”视频中,你会看到多少身着迷彩服的教官大摇大摆走到学员家中,见到学员后,简单交代两句就直接开始上手抓人了。

遇到学员闭门不见的,直接就一个大飞脚把你房门崩飞。

这抓学员的手法,不禁让我想起了旧社会军阀抓壮丁的场景。而这帮人和旧军阀唯一的不同差异,大概就是多了一道监护人签字画押的手续许可。

把学员带到特训学校以后,就要开展“军事化训练”了。

在这些特训学校的镜头下,所谓的“军事化训练”大概就是跑操、站军姿,或者是简单的力量训练,看起来似乎还残存一丝人性,好像还有那么点正规。

但实际上,根据很多亲历者所说,这些所谓“学校”不仅缺乏正规资质,还在镜头拍差点的地方,各种给孩子上强度。

除了成年人都吃不消的高强度体能训练外,还有体罚、辱骂、殴打等极端手段。哪有啥子特训、行为矫正,不过是给孩子上刑罢了。

当然,这些特训学校的罪行还不止于此。去年央广网就罗列了这些学校的种种反人类行径:让学员吃泔水馒头、拉拽拖行学员、喷辣椒水等等。

众所周知,人和人的体质并不相同,有些孩子身体好耐造,吃得住体罚;而一些宅家许久的孩子,由于缺乏锻炼体质弱,根本就经不住这么整。

一些小孩就是在这种高压环境下,故事身体和心理双重折磨后不幸离世。

这是特训学校吗?我看是更像是新时代的集中营。

说实话,盖世太保跟这帮人比起来都显得拟人一些,你要问我何故?

我只能告知你,盖世太保抓犹太人是不需要给受害者收取额外费用的。

这类特训学校的收费有多离谱呢?

B站,up挖沟连彭沟长罗列了这些特训学校的收费标准,根据孩子网瘾中毒的程度划分,大致分为三个等级:

“刚有瘾” 2-3万元;

“中度有瘾” 4-6万元;

“瘾入膏肓” 6-12万元。

(图源@挖沟连彭沟长)

根据这位up主计算,每个等级有5个班,一共15个班,壹个班收30名学员,按照最低收费标准,办3个月的收益就是1800万元,1年收益大概7200万。

虽然收费门槛如此离谱,却还是阻挡不了各路家长。缘故很简单,这些学校的精准抓住了家长们的需求:“让叛逆期的孩子听话”、“让孩子不再碰网络游戏”、“教导孩子孝顺”......

(家长的认可)

很多事务都有第一次,为人父母也是一样。

这些第一次扮演父母人物的成年人没有教学孩子的经验。特别是一些身处三四线城市或是乡镇的中年人,哪怕是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,他们依旧是“互联网边缘人”,很难在网上找到正确的“教学经”。

因此,在面对“青春期叛逆”和沉迷游戏的孩子时,往往会感到无助和束手无策。

眼看着孩子一步步堕入网络深渊,他们就只能寄希望于第三方力量,试图通过强硬手段将孩子“拉回正轨”,哪怕需要为此砸下重金。在他们看来,这就是“为孩子好”。

然而,这种强硬的方法往往会招致更严重的反噬。

故事一系列所谓“特训”、“矫正”后的孩子,除了恐惧和抑郁,啥子也不剩。讽刺的是,在这些家长眼里,孩子却是完成了“瑰丽蜕变”,变得“老实乖巧”了。

或许只有在家庭惨剧发生后,等孩子变成冷冰冰的赔偿款后,这些家长才会醒悟。

划重点二:请结束这场闹剧吧

很多时候,孩子宁愿拥抱游戏也不愿拥抱父母,就是由于家庭教学的缺位,不过很多父母羞于承认这一点。

另一方面,进修压力、人际关系困扰等现实难题,很容易让小孩不堪重负。这时候,电子游戏就成了他们的“乐园”,能让他们暂时忘记烦恼。

当然,全球上娱乐放松的方式有很多,只不过游戏恰好是其中最“廉价”、获取门槛最低的那一档。

像在去年,一位母亲就在短视频平台吐槽自己女儿寒假回家天天打游戏。

不过,阿姨这种行为不仅没有获取键盘侠的认同,反而让自己白白遭受一场“网暴”。键盘侠们晒出父母爆金币资助他们外出旅游的故事,以此提醒阿姨多找找自己的难题。

一大批家长将打游戏看做是不良嗜好,一看到电子游戏就应激,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舆论大手的影响。

壹个典型的例子就是“打妻子领域大神”李阳。去年《黑神话》爆火以后,他就跳出来发表一些有失偏颇,甚至可以说是“低智”的言论。

作为玩家,大家当然清楚他就是纯粹胡扯,缺乏事实依据。

然而,他身上的“专家”、“教师”标签,却让许多不明真相的家长对这种低智言论深信不疑。

被网络上相似的言论“洗脑”后,这些家长甚至会将“打倒游戏”当做是一项辉煌事业,并全身心投入。

在某平台上,有个叫“地板哥”的男人公开了大量抨击、抵制游戏的视频,甚至不惜拉上工友和懵懂年幼的女儿跟他一起胡闹。

更抽象的是,他还一手拉起了名为“反对网络游戏家长联盟”的团体。这个团体规模还不小,光是核心群里就有三百来号家长了,更别提网上还有海量的支持者。

(图源:极昼职业室)

之因此对电子游戏恨之入骨,是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就是玩游戏太多才“误入歧途”,是游戏害了他们——当然,这是他单方面认定的事实。

真正情况却是,由于他常年在外地打工,两个儿子在老家几乎处于“放养”情形,家庭教学的缺失、亲情的割裂,才让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频频惹祸。

到底谁的错呢?我不好说。

在“反对网络游戏家长联盟”中,这样极端的家长比比皆是,他们搞线下游行、拉横幅,用尽一切手段,誓要发起一场“新时代虎门硝烟”。

有位名叫郑立书的男人,可以为了“反游戏”事业骑行大半个中国做宣传,却不愿多陪陪孩子,干脆就把孩子扔家里不管。

他不仅头顶“林则徐转世”帽子,甚至还来到福州,“道德绑架”林则徐的后人,让他们站出来打倒新时代“电子鸦片”。

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,但从这些人身上,我感受到的是:无知是福,但对爱的人而言,却是祸。

划重点三:真难题还是伪命题?

孩子是否有“网瘾”的难题,答案是复杂的。

从医学角度来说,世卫组织确实将“游戏成瘾”定性为疾病,然而判断“成瘾”需要经过专业评估。

事实上,很多家长眼中的“网瘾”跟医学是八竿子打不上的,更多的是一种认知偏差。

我还记得,我在念书那阵子因长期坐姿不端正,出现了“颈椎生理曲度变直”,这导致我长时刻低头就会头晕。

当时,我父亲一度以为这是我玩游戏太多造成的。虽然我嘴硬不承认,但玩游戏确实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颈椎状况。

幸运的是,我父亲是个伶俐的人,他没有把我送去戒网瘾学校改造,而是带我去了医院检查。在医生确诊“难题不大,还有得救”的时候,他才彻底放下心来。

当然,像许多父母一样,我父亲也免不了给医生抱怨一番,比如我没有养成好习性,太贪玩才导致了这些难题。

那位医生自己也是父亲,他并不完全认同我父亲的看法。

时隔多年,虽然很多对话细节我已经记不清,但那位医生大致说的是:他在明知儿子很贪玩的情况下,还是给小孩买了一台任天堂Wii游戏机,由于堵不如疏。在他看来,在自己监督下玩总比放任孩子长时刻接触电子产品,或偷偷摸摸玩更好。

讲这么个故事也不是鼓励各位父母花钱给孩子买游戏机或PC,只是想传达壹个很简单的见解:堵不如疏。

很多时候,孩子玩游戏,趣味不在于“游戏”,而在“玩”。和其掐灭孩子“玩”的天性,不如引导孩子怎样正确、健壮地玩。

像现在年初爆火的“烧饼父子”就很值得各位家长去进修。

在“烧饼父子”的直播间里,大家看到的是各种“父慈子孝”的场面。

例如,“老烧饼”会疯狂压力“小烧饼”,质问他何故不和自己上A大。

在老父亲如泰山般的压力下,“小烧饼”会说出“我不玩了,我要去写作业”这样听起来有点“反人类”的话。

(老父亲的压力,像一座山)

甚至还在心里埋下了一颗“拔老登氧气管”的种子。

当然,这些不过是整节目效果。

据“老烧饼”自述,其实“小烧饼”也爱玩游戏,也会长时刻抱着手机看,但他不会过度干预孩子这些行为。在他看来,孩子在学校已经完成进修任务,回家以后该玩就玩。

既然孩子喜爱玩,他索性就当孩子的“陪玩”,顺便借着这个机会拉近和孩子的距离,改变一下孩子的性格。

长期以往,“小烧饼”从之前不愿和“老烧饼”共处一室,到后来父子俩谈心、独处的次数越来越多,情感也变得更亲密了。

当然,想做到“烧饼父子”这样是很难的。尤其是对家长来说,光是需要投入大量时刻、精力这一点,就足以劝退一大票人。

作为家长,即便没办法像“老烧饼”那样当个“杰出陪玩”,也不要把孩子扭送到“特训学校”。

俗话说得好:只要想法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想正给引导孩子,方式真的有很多。

现如今,有不少电竞俱乐部都提供“戒网瘾”服务。

前段时刻,就有媒体报道,国内一家电竞俱乐部成功帮助4000多名孩子成功戒除网瘾

相比于“特训学校”,电竞俱乐部不仅证件齐全、资质正规,“劝退”方法也更加科学,决定因素是还不如何花钱。

这些俱乐部会让孩子们沉浸式尝试职业选手的生活,作息日程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。日常除了高强度打游戏训练之外,还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和“复盘拓展资料”(等于于上学说课了)。

据俱乐部负责人透露,这一趟“沉浸式尝试”下来,很多孩子撑差点三周就回家了。而且,劝退后“网瘾”复发率也极低,大概5%差点。

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,孩子只是喜爱“玩”,并不是“网瘾”。当玩游戏变成了一项枯燥且充满压力的职业时,他们天然会选择言败。

(这不比“特训”强百倍?)

事实上,哪怕不运用这种“挫折式教学”,很多时候,孩子的“贪玩”也会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重心转移而天然消退。壹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玩家圈子中热议的“电子阳痿”现象。

借用EPIC官号运营在知乎上的一段回答:

我的人生经验是,年轻时和自己一起高兴的开黑打游戏的小伙伴们,随着年龄和生活压力的增加,都渐渐的离开了游戏。那些好友列表中灰色的头像,他们再也没打开过游戏了,他们的生活被其他内容所填满。这才是这个行业的普遍现象。